不是才藝,而是興趣

採訪整理:陳珮雯 | 出處:親子天下

學才藝不應該是為了學會單一技能或與他人競爭,發掘出孩子的興趣所在,才能讓孩子真正樂於學習,受用無窮。


以書寫芬蘭教育走紅的部落客陳之華,讓孩子接觸的第一堂才藝是游泳課。至今十年,要細數兩個女兒學過的才藝,十隻手指都數不完,在游泳、律動、花式溜冰、網球等運動之外,也不乏靜態的藝術人文涵養──鋼琴、大提琴、小提琴、舞蹈、視覺設計、繪畫……。上了這麼多的才藝班,兩個女兒從來沒有抱怨,而且樂此不疲,當同時間只能選擇一樣才藝課時,孩子還會為了少接觸一樣活動而惋惜。

陳之華讓孩子樂在才藝的祕訣是,不要對著孩子說:「快去練習……」,因為她打從心底不認同「學習才藝」這頂讓孩子戴了會有壓力的帽子。對她來說,送女兒體驗音樂、美術、運動等各項活動,是帶著孩子能「遊於藝」的心情,是在找尋、培養適合孩子且終其一生都能喜愛的興趣。

讓孩子前往台灣家長所謂的才藝班之前,陳之華都會先做好父母該做的功課,避免讓孩子落入盲從流行的陷阱。也由於孩子在台灣、美國、芬蘭都上過才藝課,讓陳之華深感台灣與歐美社會看待才藝的角度大不同,以下是她的分享與觀察:


第一次讓孩子接觸才藝是大女兒三歲時,當時全家剛從西非搬往美國夏威夷,有次帶她去海邊玩水,抱著她在水裡載沉載浮時,一個大浪掩面而來,她整個臉被海浪覆蓋,明顯受到驚嚇。我擔心這件事會讓她對特定事物產生恐懼感,導致日後的學習挫折,因此決定送她去學游泳,讓她從小學習克服恐懼、面對挫折。

她在美國的第一堂游泳課就令我驚異,原來國外孩子學游泳的環境與成人無異,但家長卻能相信孩子,並全然的放手。
東西方看待才藝學習的視野不同

不論美國或芬蘭,並沒有專為孩子設計的兒童池,從幼兒階段起,學游泳都是在兩公尺的深水裡練習,但泳池畔不見家長隨侍在側,以驚恐、擔憂的眼神關注孩子的學習。只見教練拿出各式各樣的輔助教材:有不同尺寸及形式的小浮板、綁在腰間的小浮筒、彎曲又多彩的浮條、繫在手臂上的小氣圈,並以活潑的方式引導孩子戲水,慢慢的讓孩子從怕水到樂於親近水。

從芬蘭游泳課程的設計及教學目標,更能感覺出東西方對才藝認知的不同。我覺得台灣教才藝比較著重技巧,屬於微觀式的學習,家長更是希望短期內就能看到成效。例如學鋼琴,孩子才學沒多久,父母就巴望著孩子能彈出一首完美的曲子。

芬蘭的才藝課就強調概念式、全觀式的學習,父母在乎的是孩子在過程中享受到多少樂趣,看重的是孩子長期、更高層次的能力養成。

以游泳課為例,我一直以為游泳課就是要不斷練習踢水,學會動作、換氣都很標準的自由式或蛙式。女兒來到芬蘭學游泳之後,當親朋好友問起女兒是學什麼式?我常答不出來,因為芬蘭教練在課堂上不會要求孩子機械式的反覆練習同一泳姿,也不會強調泳姿要標準,而是鼓勵孩子以自己所會的方式游完一段距離。

在芬蘭,游泳這門課有比正確的泳姿更重要的目標,那就是讓孩子諳水性、樂於親近水,不害怕進入深水區,進而還能擁有自救、救人的救援能力。因此孩子必須在二百公尺的深水區裡練習游泳,老師也會教授跳水、浮潛、水中救援等課程,讓孩子除了泳姿之外,還能體驗、了解游泳的各種面向。


學才藝要學出興趣與鑑賞力

這種全觀式的才藝學習視野不只展現在芬蘭的游泳課,音樂、美術的學習皆然。音樂課不是教孩子會吹直笛就好,也不會一直計較於音符的節拍,而是給孩子認識各種樂器的機會、了解音樂創作者的背景,進而讓孩子喜歡音樂、能感受音樂,擁有欣賞音樂藝術的能力。

你可以說芬蘭的「才藝」課是門「興趣」培養課,加上芬蘭的正式課程壓力沒有台灣大,因此每個孩子有很多課餘時間參與各式各樣的才藝活動,從中發掘自己的興趣。在芬蘭,有各種你想像不到的才藝活動:工藝設計、舞蹈設計、視覺設計、織品藝術設計、戲劇……。

在芬蘭六年,兩個女兒非常享受於「玩」才藝的過程,大女兒曾親自設計、實做一件印染T恤,小女兒還錄製過一張音樂CD。帶著女兒去聽音樂會,才國一的年紀,大女兒就已有鑑賞的能力,可以區分出演奏者的優劣,我覺得這就達到當初我讓女兒學音樂的目的,我很清楚,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成為音樂大師。

在送孩子上才藝課前,芬蘭的家長對才藝課有明確的主張及需求,不會「為學而學」,反觀台灣家長在才藝的需求定見上似乎比較慌張。我曾與女兒一起參加雲門的律動課程,課後只見一位媽媽在櫃台不斷給予建議,要求老師應該要教孩子跳真正的舞蹈,就像一般的舞蹈教室般。我頓時明白,台灣父母的焦慮來自於不夠了解才藝知識,如果那位媽媽事前做過功課,確認自己想讓孩子接觸傳統舞蹈,就不會把孩子送到雲門。

讓女兒參加任何的才藝課程之前,我都會先做功課。以學音樂來說,我自己要先對各種樂器有基本認識,再同時思考樂器特性與女兒個性特質的搭配性,才來決定讓孩子學什麼樂器。大女兒比較沈穩,我就讓她學大提琴;小女兒比較活潑,我幫她選了小提琴。
我也不讓她們學同一種樂器,因為老二就是會比較晚學,她自然會去比較,感覺永遠追不上姊姊,而我希望她們兩個不要去競爭音樂才能,而是要互為欣賞彼此的才華。

也許是升學需要,我發覺台灣的社會就像在「競爭」才藝,不論在學校或才藝班,常可見榮譽榜上公布繪畫、科學的得獎或優異作品。在芬蘭,並不熱衷展示孩子的作品,更不會去區分優異、得獎。我也很好奇,凸顯孩子現階段畫作得獎的意義是什麼?鼓勵另一個孩子模仿得獎作品嗎?那不就扼殺了孩子的原創力。孩子還小,仍在摸索、發展他的人生,在沒定型前,我覺得過度的展示反而會扭曲孩子的認知。

除了喜歡展示才藝,我也常聽到台灣父母對小孩說「快去練習」,我一直覺得,要以「同理心」陪孩子學才藝,試想,如果你整天被逼著練琴,應該也會感到痛苦,更何況是個孩子。所以女兒練琴,我也跟她一起學、一起練習,就會深刻感受到孩子的挫折在哪、樂趣在哪。

在學琴前,我也會試圖先提起孩子的興趣,我的做法是帶女兒去聽音樂會,有一次和女兒從會場走出來,她忽然和我說:「媽咪,我覺得好幸福喔,能有妳一起陪我」。我的參與某種程度決定了她喜不喜歡音樂。在音樂會上,她也看到大提琴與其他樂器和諧的合作,擴展了她對大提琴的想像,在練琴的過程中比較不會拘泥於單點的技巧練習。


別急著為孩子的才藝性向定型

讓孩子學了這麼多的才藝,很多人問我,女兒的人生究竟要往什麼方向發展?我覺得這問題仍然言之過早,現在大女兒念國一、小女兒念小學,她們的想法還在變,未來還有很多可能性,我想花更多的時間觀察她們,繼續提供她們不間斷接觸新事物的機會,我並不急著把她們定型。


當然,學才藝到最後都會碰到「需要抉擇」的階段,如果想更深入的學習,往專業發展,一週就不能只去一次。在大女兒七歲時,我參酌了孩子的意願及評估孩子的性向,在多種才藝課中,選擇音樂讓她繼續深入學習,每週有三至四次前往芬蘭專業的「安娜學苑」修習課程,主修大提琴,副修鋼琴。小女兒之後也跟著去,主修小提琴。


雖然過去六年女兒花比較多的時間在音樂學習,今年回來台灣就學,我仍然沒想過讓她們上所謂的音樂班。除了台灣音樂班的教育方式不符我心中的理想,更重要的還是,我不想早早限定孩子的發展,也許她真正的興趣並不在這,她還有別的可能性是我沒有察覺到的。


像小女兒漸漸的對音樂沒有強烈的熱情,她最近告訴我,她想成為兒童讀本作家,以兒童日常生活為題材,用孩子的心情、口吻寫故事。如果她有興趣往寫作發展,我同樣會支持她,因為「興趣」會讓她找到她可以做且做來得心應手的工作,對她的一生受用無窮。

圍棋老師 楊桃老師 的部落格 圍棋老師 楊桃老師 的部落格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22 的頭像
    ch22

    §云★憶§ 文字玩國

    ch2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